当前位置: 首页> 法院文化 > 法官风采

铁肩担道义,柔情解千结
——记监利县人民法院大垸法庭庭长刘新平

来源: 监利县人民法院 时间: 2019-11-06 10:05 点击量: 72331

       整整24年,从21岁到45岁,从青葱少年到沉稳中年,从书记员到法庭庭长,这是监利县人民法院大垸法庭庭长刘新平一步一步走过的法律人生。日复一日,他奔波于农场村落;年复一年,他守护着公平正义。漫漫基层路,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;拳拳为民情,调解出情与理的和谐。    

image.png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放弃“金领”回到大农场

     “读书是为了什么?”

       1995年秋,时年21岁的刘新平,从中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,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,这是一份外人羡慕不已的高薪工作。但回家探亲时,父亲的这句话,让刘新平心里久久不能平静。

     “对,我的梦想是坐在审判席上”,那一夜,刘新平暗自做了决定,他辞掉工作,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监利县人民法院。

     “哪里最远最偏,我就去哪里!”对于刘新平这样的高材生,本有机会留在城区,但他主动申请,来到了监利最偏远的地方——大垸农场,在这片广沃的土地上,开启了自己的法院人生。

       刚踏上工作岗位,刘新平便忙得脚不沾地。除了庭里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,乡间小路上也经常能看到他骑车起早赶晚送文书的场景。法庭一般要管辖几个乡镇,辖区范围广,每次出去送达、调查、调解或者办案都要很早出门,中午糊弄着吃上一口饭,办完事情一般都要很晚才能回到庭里。

       基层的清苦与忙碌,刘新平都可以承受,但唯独这点,让他一度迷茫。一直到2004年,9年时间,他一直在书记员的岗位上奔波,这条路还要走多久,他自己也不知道。

     “正式通知你参加法官资格考试”,老庭长的一句话,刘新平兴奋不已。终于,2004年11月20日,他圆了法官梦。

       记得当时接手的第一件案子,一男子被货车撞倒不幸身亡,其妻子获赔30多万元。但男子的父亲坚决不同意,“孙子只有6岁,万一儿媳改嫁,孙子可怎么办?”

       在刘新平的建议下,双方经过协商,决定找一个最好的朋友做担保,将钱存到银行定期十年,一直到孙子16岁再取出来给他。

     “刘法官,还记得我们吗?”十年后的一天,这对公媳一起来到法庭找到刘新平。在刘新平的见证下,30多万元从银行取出,交到了这对公媳手上,公公放心的递给了儿媳,连连称赞儿媳懂事孝顺,这么多年辛苦拉扯孩子,对两家老人更是尽心尽力。“这笔十年的存款,就是十年的情。”

     “如果说法律条款是冰冷的,那我们法官就应该用耐心、诚心、细心、热心来温暖当事人,那样,法律就有了温度。”这么多年,刘新平不仅这么说,更是身体力行的践行着。


扎根基层愿做贴心人

      脚下沾着多少泥土,身上就沉淀多少真情。24年来,刘新平用真诚尽了一名法官的本分,用热心树立了新时代法官的职业形象,用耐心和细心架起了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信任的桥梁,把一位基层法官深深的爱,播撒到大垸这片丰腴的土地上。

image.png

      “人民群众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小事”,刘新平说,法庭是法院系统一个最小的细胞,绝大多数矛盾都应该在法庭内处理,如果法庭能够在第一时间化解矛盾,即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诉累,也维护了地方的和谐。尤其是基层法庭,面对的是农村的普通老百姓,既要讲法也要讲情。

       工作中,他坚持做到文明接待和文明办案,让当事人切身感受到人民法院是他们论是非,寻求法律的落脚点。由于受文化程度和法律知识的限制,不少当事人或来访群众说起来没完没了,问起来没头没尾,生怕没有讲清楚,没问明白。对此,他总是认真耐心的听取他们的叙述,不厌其烦的解答他们的问题,将难懂的法律条文尽可能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。对于情绪激动者,刘新平给他们倒上一杯水,让他们坐下来慢慢讲;对于无理缠诉者,有理有节地摆事实,讲解法律法规,让他们最终回到服判息诉上来。

       为了踏踏实实的为民办案,扎扎实实的为民办事,他紧紧依靠群众,处处方便群众,特别是针对民事案件的特点,尽量为当事人着想,不怕麻烦,甘于受累,不简单的一审了之,而是以特有的细心和耐心化解纠纷。在他看来,案结事了不是一个法律问题的终结,为群众解决问题才是关键,要解决问题,就要在与群众真诚交流的基础上,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,不仅要站在法律的角度,也要站在当事人的角度,把法学、法理和事实依据说深、说透,最终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,才算是真正解决了问题。

       每当家庭有了纷争,邻里出现摩擦,总会有一个矫健、痴迷的身影,不辞辛苦,奔走在村间小路,穿梭于农户之间,为了让争吵不休的夫妻重归于好,他经常奔波在田间地头;为了让卧床不起的老人终获赡养,他又经常往返于病榻床前;为了让剑拨弩张的邻里握手言和,他又穿行于东邻西舍,用细腻的情感触角,和风细雨的调解艺术,就地妥善处理,解决了大量纠纷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勇往直前只为追梦人

     “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采访间隙,一位同事的电话,将刘新平的思绪从农场拉回到现在。原来,在2018年5月5日,正值该院执行攻坚的关键时期,能力突出的刘新平被借调到执行局,原计划一年为期,可这一年都过了,院领导还想他再多呆一段时间,再破几个棘手的执行案。

       今年5月,柳某与刘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,经法院审理后判决,由被告刘某在法定期限内给付原告柳某借款本金16万元及利息。判决后,刘某已还款本金10万元,尚欠本金6万元及利息。柳某经多次催讨未果,且与刘某失去联系,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
       案件受理后,刘新平承办此案,与申请人联系,询问双方纠纷的产生根源,诉讼中的详细情况,以及还款过程等等。他第一时间与被执行人刘某电话联系,果然电话不通,按照户籍地址找到刘某家里,大门紧闭,寻访左邻右舍,均不知情。

       刘新平通过工商部门调查,发现刘某在外地注册登记了一家培训机构,且目前正在经营中。通过查询刘某名下的财产状况,发现其有一定的履行能力。

       掌握确凿的证据后,刘新平本可以马上查封冻结其相关财产,并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,但他没有这么做。而是通过电话联系刘某,刘某知道是法院的电话后,多次拒接,采取“不理睬、不露面、不履行”的态度。刘新平没有放弃,发了数十条短信,向其释法明理,说明拒不履行法律文书的后果,告知他相关风险及下一步法院将采取的强制措施。

       数日后,刘某主动要求协商履行,并恳请法院不要将其列入失信人员名单。考虑到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,刘新平同意给其一周时间筹备款项,尽量不影响其培训机构正常经营。一周未到,刘某就将全部欠款筹备到位,并委托其亲戚将款项送至法院,还给申请人柳某。

     “感谢你,那么用心去执行!”领到执行款时,柳某紧紧握住刘新平的手连声道谢。

       24年春去秋来,他扎根基层,服务基层,从年富力强的有志青年再到如今鬓有华发的中年汉子,他是一个不折不扣、勇往直前、踏踏实实的追梦人,为的是对得起自己心中的信念,肩负公平正义的职业追求。